2025全国两会职教声音
发布时间:2025-03-06 供稿单位:整理:发展规划处 动态浏览次数:39


2025全国两会职教声音

一、推动职业教育与产业深度融合

1.深化产教融合、校企合作

杨金龙代表(全国人大代表、杭州技师学院特级技师)建议,大力推广委托式、订单式学徒制等人才培养新模式,以服务企业需求和提高职业能力为导向,深化产教融合、校企合作,纾解技能型人才本土化培养堵点。

张运凯委员(全国政协委员)强调,职业教育需强化校企协同,推广“订单班”“产业学院”等模式,推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精准对接。

2.构建“校企命运共同体”

杨金龙代表还建议,创新建立以产业学院为载体的“共建共商共治”的产教融合新模式,构建多元主体联动的“校企命运共同体”,让产业学院建在学校、建在园区、建在企业,从而破解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难点。

二、提升职业教育社会认可度

1.提高技工人才社会地位

马贵帮代表(全国人大代表、富士康科技集团鸿富锦精密电子(成都)有限公司特种驾驶(叉车)工人)指出,在“重学历,轻技能”的社会氛围中,人们的求学和就业选择受到影响。因此,解决高级技工短缺问题,需要提高技工人才的社会地位。

2.扩大职业资格证书应用

施文美代表(全国人大代表、湖州太平微特电机有限公司研发中心主任)建议,加强党政机关、企事业单位招考岗位设置的审查评估,降低专科受限门槛,扩大职业资格证书在考评考录中的应用,推动落实职业学校毕业生在落户、就业、参加招聘、职称评审、职级晋升等方面与普通高校毕业生享受同等待遇。

三、完善职业教育体系建设

1.试办高职本科专业

马贵帮代表建议,有条件的高职专科院校应试办高职本科专业,以满足社会对高学历、高技能人才的需求。

2.扩大中高本一体化培养规模

施文美代表还建议,逐步扩大中本一体化(3+4)、中高职一体化(3+2)人才培养规模,积极探索开展职业教育体系内中高本一体化(3+2+2)人才培养试点,为有意愿、够条件的学生提供多种就业、升学发展路径。

四、利用新兴技术赋能职业教育

1.应对AI人才缺口

民进中央建议,在人才选拔中调整评价方式,闭卷考试占70%以巩固基础知识,开卷考试占30%以评估AI工具应用能力。同时,建议出台中小学AI实验室建设标准,深化校企合作共建“AI产业学院”,通过全国性挑战赛提升学生实践能力,以应对2030年预计400万的AI人才缺口。

2.提升教师数字素养

刘希娅代表(全国人大代表)呼吁开展教师数字素养提升专项行动,强化AI+教育融合应用培训,推动“AI+教师”协同教学模式落地。

五、其他建议

1.设立“中国工匠日”

郑亚莉委员(全国政协委员、浙江财经大学副校长)建议加快设立“中国工匠日”,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。

2.加强职业教育法制建设

王杜娟代表(全国人大代表、中铁高新工业总工程师兼中铁装备集团首席专家)建议,加快国家和各省市层面《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》实施细则、政策制定,明确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权责,落实激励政策。

3.建立产业工人数据库

王杜娟代表还建议,建立全国性“产业工人数据库”,实现技能认证跨地区、跨行业互认,针对产能调整行业,提供转岗培训和新业态就业支持。

4.推行“教育工厂”模式

王杜娟代表提出,推行“教育工厂”模式,在重点产业园区建设国家级产教融合示范基地,鼓励企业工程师、高技能人才到职业院校兼职任教,职业院校教师定期到企业挂职锻炼,实现技术经验与教学资源共享。

2025年全国两会上的职教声音,充分反映了代表委员们对职业教育发展的高度关注和深切期望。这些建议和意见将为推动我国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持,助力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,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。